(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0-3歲的寶寶需要早教嗎?早教真的有用嗎?
看你的及配偶的傾向啦!而且如今市場上的早教是很多的,無可厚非早教還是有一定用的,因為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孩子的一些基礎。比如有次去旅游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寶媽帶著自己三歲多點的女兒到處旅游,有幸相交也發現她的女兒從一歲多點開始她媽媽就開始培養她的一些好習慣,這算是早教吧!小姑娘很有主見而且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聽她媽媽說在家的時候經常穿她媽媽的衣服和鞋子,她媽媽就從這方面引導她的審美搭配,以至于她會表達她出門時穿著的搭配意見讓媽媽幫忙!這個我覺著很好,對我來說早教有用,但要知道如何早教而不是盲目將寶寶送到早教的機構中,早教這個坑很深需要很多時間來摸爬滾打有興趣可以找一下這類的資料拜讀一下。最重要的是要根據寶寶來定怎樣去做早教,而且據兒童心理學上說的,寶寶1到3歲是構建認知的初始階段也是構建性格的開始階段很關鍵的。希望能幫到你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要怎么做早教
1.早期教育可根據兒童年齡特點劃分5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胎兒期該時期從受精卵形成胎兒,約40周,生長發育迅速,一切營養攝取都是靠母體,因此孕期的健康飲食、情緒情感、夫妻關系、家庭關系等等都會對胎兒時期發育有著重大的影響。第二個階段:新生兒期當胎兒呱呱墜地,滿28天稱為新生兒期。這個時期脫離了母體開始獨立生存,從寄生到獨立,從無菌到有菌中,由于新生兒體內需要經過生理功能的一些調整,需要成人的細心照料,做到及時觀察,及時滿足,建立信任感,更好的適應外在環境。第三個階段:嬰兒期出生后滿一周歲稱為嬰兒期。這個時期生理發育、動作能力、認知能力等最為迅速的時期,對營養素和熱量蛋白質要求較高,各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完善,自身免疫能力也未成熟,易患感染性疾病。第四個階段:幼兒期滿3周歲前為幼兒期。這個時期生長發育速度減慢,但智力發育比較快,逐漸接觸社會事物,對于語言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思維能力都得到鍛煉和增長。對危害識別能力較差,自我防護能力比較弱,此時的自主性獨立性也在發展中,所以成人要加強保護防護。第五個階段:學齡前期6—7歲前為學齡期。這個時期生理發育處于穩定增長狀態,智力發育更加迅速,同時語言發展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自我觀念開始形成、模仿性強、好奇多問。這一時期易幼兒良好道德品質和生活自理能力,為入學做好準備。2.科學實施早期教育需要把握的原則不同階段兒童的發展水平和特點都不同,即使在同一個層面,不同的孩子也會不同的表現差異。在早期教育中沒有萬能的方式方法,因為孩子的成長環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教育方法也有所不同,不過卻不能偏離以下幾點教育原則:第一,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長基礎,而安全感的建立是父母和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的結果。和諧的家庭氛圍、無條件的積極回應、父母正面的示范和引導等等,這些都是影響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因素。第二,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創造各種豐富的環境,助力孩子成為他自己,激發孩子的巨大潛能,把握孩子的性格差異,讓孩子沿著自己的成長軌跡發展。第三,邊界意識的建立能夠讓孩子更好的適應社會,更好的調整自己的不穩定情緒。做到尊重他人,欣賞他人,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以后在工作中才會游刃有余。第四,做到接納和理解孩子,關注孩子情緒比關注事件本身更重要。當孩子的情緒慢慢穩定下來,他們才會接納你的建議,按照您的建議嘗試調整自己,這樣孩子不僅感受到被父母愛著,也能夠增強親子關系。第五,相信一句話:孩子的任何“異常”行為的背后都有一個合理的理由作為支撐,當您想到這點就會對孩子的行為給予理解,能夠更理智的處理各種問題,因為您的處事方式直接影響著孩子。
寶寶早教從幾歲開始比較好,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早教從特兒就可以開始啊 ,從我家寶貝發展來看,在她未出生時,我們經常聽的一些歌曲,她現在的反應明顯強烈。你也可以到網上購置一些書,拿回家照著做就是了,我買的那本0到3歲育兒什么的書就挺好的,我忘記名字了。
寶寶在一歲前,如何早教?
1 如何對1歲寶寶進行早期教育 1.運動 獨立行走 這個階段是嬰兒學走路進展迅速的時期,開始他(她)可能僅是蹣跚地走幾步,但他(她)很樂意一遍遍地走。父母要多給嬰兒一些鍛煉的機會,逐漸拉長練習的距離。可與嬰兒一起玩扔球、撿球、找東西的游戲,訓練嬰兒獨自在地上玩,獨立蹲下撿東西,獨自站起,并獨自穩定地行走。還可讓嬰兒拉著小拖車之類的玩具練習走路,并使嬰兒有機會學習拉著玩具側著走和倒著走。 牽著手上下樓梯 在嬰兒能夠獨立行走后,可拉著他(她)的手練習邁樓梯,開始嬰兒可能抬腳費力、身體不平衡,父母可用較多的助力幫他(她)邁樓梯,以后逐漸減少助力,鍛煉嬰兒用自己的力量邁樓梯。 2.認知 動手游戲 1歲的嬰兒開始有了主動性,可以自己動手進行一些操作。這時可以和嬰兒玩多種動手游戲,如搭積木、疊小套桶等,可先給嬰兒做示范,說:“我們來搭一座高樓”,然后讓嬰兒模仿做,以后讓他(她)自己搭著玩兒,從搭兩塊積木開始,逐漸增加。該年齡的嬰兒一般可搭起3~4塊積木。還可教嬰兒把鉛筆插入筆筒內,開始用大口的筆筒,慢慢地改用小口的筆筒,或者是僅可插一枝筆的筆座。也可教嬰兒玩插插片,把小的東西裝入小口徑的容器中等,這些都是訓練嬰兒手的靈活性和準確性。 自發涂畫 繼續鼓勵嬰兒自己拿筆涂畫,此時可先教嬰兒學會拿筆:教他(她)掌握住筆,筆尖向下畫,同時教他(她)學畫,使嬰兒能夠自己主動地畫出筆劃。這個年齡段的嬰兒大多是隨便亂畫,父母不要生硬地制止他(她),而應該鼓勵他(她)模仿著畫出一些筆劃,告訴他(她)這些像什么,那些像什么。鼓勵這個時期的嬰兒涂畫,主要是為了培養他們運用筆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作欲望”。 3.語言 命名物體 嬰兒已開口說話了,父母首先是要經常給嬰兒看些畫片、幼兒圖書等,教他(她)正確地認識各種物體的名稱及其簡單的用途。要經常帶嬰兒出去玩玩,使嬰兒認識外界更多的東西,在教嬰兒認識的過程中多引導和鼓勵他(她)自己說出這些物體的名稱、主動地稱呼周圍的人,對各種東西父母都要問:“這是什么?”以啟發寶寶說出名稱,嬰兒說不出來時,父母要清楚地告訴他(她),并反復地強化,使嬰兒能夠說出更多物體的名稱。 表達 語言是人類交往的工具,交往首先是自我表達,要教寶寶用正確的詞語表達自己的要求。開始嬰兒可能多用手勢、動作表達自己的意愿,這時父母要堅持教嬰兒用語言來表達,如“要”、“拿”、“喝”等。這時的嬰兒大多只說一個單字,但這個單字往往代表了一句話,而且可能是多種意義的表達。如“拿”可能是“把東西拿給自己”,也可能是“拿給你”等。父母要善于理解嬰兒的語言,正確滿足他(她)的要求,并教會嬰兒用更明確的詞語來進行表達。 4.生活與交往 用勺子和拿杯子 父母要給嬰兒自己做事的機會,即教他(她)學著做事。首先是從吃飯開始,教嬰兒學會自己拿著勺子從碗中取飯往嘴里送。開始嬰兒可能用勺很不準確,會灑落很多飯菜,但父母仍要給他(她)機會嘗試,可單獨給他(她)一個碗和勺,里面放較少的食物供嬰兒練習。練習用杯子喝水也是如此,開始杯中可少放些水,教嬰兒自己端著往嘴里送,父母可適當給予幫助,以后逐漸由嬰兒自己來完成。父母不要因為怕寶寶把食物灑得滿地,或怕弄臟了衣服等而不允許嬰兒學習,這樣會挫傷嬰兒的積極性。因為做這些事情不僅是嬰兒最初生活自理能力的學習,而且也是對嬰兒主動性和獨立性的培養。 一起玩 隨著嬰兒活動范圍的增大,他(她)和外界交往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要有意識地讓嬰兒和小伙伴一起玩,也可教他(她)將布娃娃當作小伙伴。此時嬰兒雖然不能你來我往地合作玩,但要使他(她)建立最初的伙伴概念,培養嬰兒與別人一起玩耍的愉快情緒。
什么時候對小孩開始早教?
0-3歲是幼兒大腦發展的黃金時期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小學是正式教育的開始。比這更早的也就是幼兒園了,而幼兒園的教育一般是從3到4歲開始,但國內外嬰幼兒研究表明,從4到5歲開始的兒童教育已經太遲了,幼兒大腦發展的黃金時期是0-3歲。早教,要隨時隨地抓住每一個機會大多數家長認知到的早教是諸如提高智商、如何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等,但這些想法都太急功近利了。其實,早教更注重在行為與性格上的培養。早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其效果往往不是立竿見影,而是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地對孩子的行為與性格產生積極的影響。早教,簡單來說,其實就是豐富幼兒體驗的過程。雖然幼兒的發育還不完全,但不代表幼兒就沒有對外的感知能力。幼兒從剛出生開始,就已經投入到了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他的學習方法就是游戲加體驗。很多家長可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當你的孩子在玩時你去叫他吃飯,你很難叫的動他。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但作為家長的你千萬不要責罵他,因為他沒有錯。孩子的天職就是玩,而在玩中,他獲得的不僅是快樂,還有體驗的過程,那是他在學習。在講座中,夏弘禹先生用他的親身經歷教了家長一個很好的辦法。他在孩子的飯里插了幾個蔬菜,然后用對小孩子的口吻叫道:“寶寶,快來看呀,飯里面長蔬菜了!”于是兩個小孩子馬上被吸引了過來,忘記了玩的事情,乖乖地吃飯了。不僅僅是吃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隨時隨地地抓住早教的機會,對其進行正確的教育。 父母是早教中最重要的角色 在幼兒出生5個月后,幼兒的識別潛能就會發揮作用。我們都知道,小孩子是認人的,那是因為5個月以后的幼兒就會有識別面孔的能力。他會把所有的面孔分為兩類: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要區分家長被孩子歸為哪一類有根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只要看孩子在吃飯、睡覺時找誰就可以看出。 目前在中國,很多家庭因為夫妻雙方都很忙的關系會把孩子托付給自己的長輩、保姆等,更有甚者把孩子全托給托兒所或幼兒園。雖然在吃、穿、住上盡量給予最好的要求,在物質上給予了最大的愛,但其實這樣一來極大的減少了增進與孩子交流溝通的機會,這是不可取的。作為父母的家長一定是要在“熟悉”那一類里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孩子的信任感和依賴感,才能擔負起第一任老師的重任。孩子只有在覺得安全、可靠的情況下才會勇于挑戰新的事物,開始新的體驗,而這也就是早教的目的。 在孩子建立對父母的信賴的過程中,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讓他豐富對父母的體驗,也就是說,讓孩子熟悉父母的聲音、味道、面孔等一切可以讓他辨別的因素。 在金寶貝的講座中,主講人強調推薦了一個秘訣:和寶寶一起洗澡。他說,因為在洗澡的過程中,家長是處于一個充滿親情和充滿愛的狀態下,在觸碰孩子肌膚的時候,連眼神、聲音都會變的非常溫柔,這是建立親情很好的辦法。據了解,通過這個方法,有一位孩子不怎么和他親近的爸爸在和孩子一起洗完澡后,孩子4個月以來居然第一次摟著他的脖子睡著了。 除了一起洗澡外,主講人還給家長們提出了兩大建議:一是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段,花固定的時間來陪孩子玩,即使時間不多。二是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創造最大的快樂,讓孩子喜歡跟你玩。這兩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早教專家體驗總結早教的四個重點 1、不要低估你對寶寶的愛心,千萬不要打小孩 傳統東方民族在表達感情是都比較含蓄。我們中國人強調“孝”,不可否認,這是一種美德,可是對于幾個月大的孩子來說,這是無法感受的,從適齡性來講,孩子能感受的是“愛” 這種情感,因為那是人天生的,與生俱來的。我們與孩子交流就要時刻充滿著愛,而且要沖破傳統的表達方法,要把愛用語言表達出來,讓孩子直接的感受到,或許他不一定明白,但被包圍在這種愛的氛圍中是建立親情的有效方法。 專家還強調:千萬不要打小孩。打小孩的人只能說明他脾氣不夠好,因為小孩子是一定會犯錯誤的,但要記住,他并不是故意的。孩子在2歲的時候就會撒謊,若是打他,只會對他產生更大的壓力,繼而繼續撒謊,完全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正確的做法是告訴他什么是對的,而不時責備他甚至打他。 2、要豐富寶寶的體驗 在安全、健康、衛生的前提下,盡可能多的豐富寶寶的體驗。孩子的學習是建立在游戲與體驗的過程中的。早教不是為了把一個孩子教育成為超級天才,而是通過感官和親身體驗,挖掘出孩子身上的各種潛能,使他擁有更多的經驗。 在豐富寶寶體驗的時候要注意重復性、一致性、適齡性。比如在早教機構上完早教課回家后,要重復課上的內容,讓寶寶重復了解,且每次的行為或標準要保持一致,并且早教的內容要針對寶寶的年齡為宜。 3、盡量讓寶寶的感官多吸收,鼓勵寶寶表達 多感官的吸收比起生硬枯燥的平面接觸更能讓寶寶體驗事物的多面性,且能更好的接受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