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平仄要求是什么
首先,要了解平仄,必須從古代音調說起。古代音分四聲:平上去入。其中,平分陰陽,即陰平和陽平。再說現在的普通話。現在的普通話有四個聲調,這個不用多說?,F在的一聲是古代的陰平,二聲是陽平,三聲是上聲,四聲是去聲。那么古代的入聲字都哪去了呢?它們分別被分到了現在的四個聲調中。比如“黑(一聲)石(二聲)柏(三聲)落(四聲)”都曾經是入聲字。由于古人以平為平,上去入為仄,因此基本上,普通話的一聲二聲是平,三聲四聲是仄。但現代人要區分平仄,必須要記住所有的曾經的入聲字。因為現在一聲二聲的字中存在大量的曾經的入聲字。記住所有的入聲字是區分平仄的基本功。要說規律,也是有一些的。比如所有以ie ue為韻母的都是入聲字,再比如只需記住“白”是入聲,便知“柏、伯,怕,泊”等都是入聲字。另外還有值得注意的是比如“看”字,由于是多音字,所以既是平,也是仄,區分平仄關鍵要看字義。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Ps:我是古代文學專業的。提高下可信度。
(資料圖)
對聯的平仄
從先秦的對偶句發展到漢、南北朝時期的賦、駢儷,文人們逐漸感覺到音律在賦、駢文中的神奇作用,人們開始對對偶聲律注重考究。后來,沈約、劉勰聲律說的出現和傳播則是對聯日益走向成熟的催化刑。 劉勰對音律說得比較清楚生動,他主張飛沉交錯運用,即把平仄調配得像井上的轆轤的繩子一下一下,回環往復,像龍鱗有逆有順,緊密排比,相反相成。清代錢大昕在其《潛研堂文集》中說沈約等人是“欲令一句之中平側(仄)相間耳”。沈約說: “十字之內,顛倒相配”。這些論述.為后來的對聯理論奠定了基礎。 在對聯中,平仄律猶如它的雙腿,一平一仄,就像人左右腳走路一樣,要保持平衡才好,平仄律是從文學音律的角度對漢字聲調的分類。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人四個聲調。平,所指的就是古漢語中的平聲;仄,所指的是古漢語中的上、去、入聲,因為按照四聲原理,入聲字與平聲字的音頻相差甚微,而平聲的諧樂范圍都在入聲的諧樂范圍之內,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入聲逐漸消失,化入現在的二聲和四聲之中,平聲又分出陰平和陽平兩大類,后逐漸衍化成近代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人們將它稱為新四聲,凡聲調為陰平、陽平(指標準拼音一、二聲)的稱為平聲,凡聲調為上、去聲(即標準拼音三、四聲)的稱為仄聲。 “擊、說、積、極、習”在古漢語中均屬入聲字,雖然現在已入陰平、陽平之中,但論及平仄時,仍應屬仄聲。入聲字的特點是讀起來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覺(現在我國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閩南方言,仍保持著這種發音方式,他們對入聲字并不難辯認)。利用不同聲調的意態,交錯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將這種平仄律應用于不同的文學體裁之中,就使文學作品有了抑揚頓挫的音樂感。 《康熙字典》上載一首歌訣,即說明四聲的讀法,其歌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收藏,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根據這一原則,人們將所有的漢字統統分成兩大類,即·平一仄,非平即仄。達就形成了漢字的對立和統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陰—陽的關系,平揚仄抑,平清仄濁,平長仄降,平悠長仄短促,平和緩仄急劇。平仄相替、節奏方出,節奏出則韻步起,由此形成了漢語的音韻美。聯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樣要交替,就是說上句用了平聲字。下句相對應的位置必須用仄聲字與之相對,反之上聯用仄聲,下句則必須用平聲。這樣,就形成了字音的對立統一,有了字義的對仗,又有了字音的對仗,就形成了聯句結構的參差美,讀起來便瑯瑯上口,抑揚頓挫,鏗鏘有度,韻味和諧。 現代詩歌理論家李汝倫說:“宇聲的平仄合乎音樂的配置,使詩詞具有了獨立性?!薄翱梢砸鞫怀?,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樂美,即使動眼不動口,在眼中出現文字,也能顯示它的鏗鏘揚抑,因為有通感在起作用?!?聯詩同源,它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副對仗工整的聯句,酷似律詩中的頸聯和頷聯,律詩在平仄對仗中講“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边@一規則對于對聯依然適用。就是說,第一字、三字、五字可平可仄(按規矩對當然更好),第二字、四字、六字必須按平仄格式對出,否則,便犯了孤平的錯誤。 現將五言、七言對聯(同樣是律詩的)平仄格式列舉說明如下.先看長沙愛晚亭聯: 西南云氣來衡岳日夜江聲下洞庭 這是一副平起仄收式聯,如將此聯按平仄寫出,即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加框的平仄,表示可平可仄,以下同) 再看峨眉山萬年寺聯: 海到天邊云是岸山登絕頂雪為峰 這是—副仄聲起頭式聯,如用平仄調寫出,即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是七言字聯格式。下面談談五言聯的兩種起頭式: 看一書齋聯: 開窗林月白洗硯石泉香 這是一平起仄收式聯,如將此聯按平仄寫出,即是: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下聯是一副峨眉山雷洞坪聯: 老雪凝千古殷雷遲半空 此為仄起仄收式聯,如將此聯用平仄調寫出,則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下面再談一談四字聯。四字聯沒有固定格式,它要求上下聯平仄相對,平仄交錯,一般上聯末字為“仄”,下聯末字為“平”。如奉節縣白帝城聯: 節以明理德能立名 平仄調為: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再如黃州赤壁聯: 月色如故江水有聲 其平仄調為:仄仄平仄平仄仄平 最后再說六字聯的格式。六字聯的格式比較松散,歸納起來,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格式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如章均所撰聯: 慎言語節飲食蓄道德能文章 第二種格式為: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如某一園亭聯: 竹雨松風梧月茶煙琴韻書聲 以上格式,為一般式。但什么事物也不是絕對的,如一些趣聯巧對,則可打破原有格式。這里不一一贅述。 我們說一副聯是平聲起頭還是仄聲起頭,并不是去看第一字,而是要看第二個字,因為漢字多以兩字為一個音節,而且音節的重點一般落在第二字的上面。兩字一停頓,一字一煞尾(有的也以兩個字煞尾的)。兩字為一頓叫雙音步,一字為一頓叫單音步。頓是音節單位。 我們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有時也要靈活一些,律詩在這方面有很多說法,這里不再論及,只就一般現象加以說明。 1.一、三、五不能不論 例如在上面所舉的峨眉山萬年寺聯中,下聯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須是仄,如果改成平聲字,那么就變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連用三個平聲字,叫“三平調”,是對聯中的大忌,是絕對不允許的。還例如在長沙愛晚亭聯中,下聯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就必須用平,而不能不論,如用了仄聲,句子就變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韻腳以外只有—個平聲字,導致字的平仄、陰陽不平衡,這又犯了孤平的毛病。在詩歌中,孤平是可以救的,救的辦法是將出句中的第五字由仄變平,這樣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 2.二、四、六有時可以不分明 例如,在蛾眉山萬年寺聯中的上聯,第五字原為平,如果用了仄,那么第六字就要由仄改為平(為救)。即全句變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在這種拗的情況下,本句七言的第三字或五言的第一字必須是平聲)。再例如在長沙愛晚亭聯的上聯中,第六字也可不用平而用仄(拗),其條件是對句的第五字不用仄而用平(救)。這樣.全聯即成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以上這些律詩平仄的一般規則,在寫對聯時,值得借鑒。 平仄對仗,是指對聯的上聯與下聯的平仄音律相對而言。具體到對聯的上下聯本身,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平聲和仄聲必須交替使用,既不能只用平聲,也不能只用仄聲。因為平仄的作用是掌握聲調平衡的關鍵。如平仄單調,就會造成聲調的枯竭、失調,讀之也覺得吃力、不舒服。還有,如果上聯和下聯是幾個短句組成,則必須在每個短句之間,形成平仄交替的效果。即上一個短句的末一個音步與下一個短句的頭一音步,要平仄交替。 例九江煙水亭聯: 煙柳有情,駘蕩春光,風籟更吹晨笛起水天無際,澄鮮秋色,月明遠共夜珠來 上聯的第一個短句中的“有情”音步為平平,那么接下來的二個短句中的第一個音步的“駘蕩”必須是仄仄,其它處都必須是如此處理,我們通常把上下聯的平仄相對稱為相拗,以上這種平仄交換稱為交替。一副好聯,必須做到上下相拗,句中交替,才能產生輕重、緩急、回旋的音樂感,吟誦時會給人以美的享受。 我們說上下聯平仄反要相拗,這是以上聯交替為前提的,上聯是依據,下聯是協從,但有時在征聯活動中出句是下聯,這樣對句就是上聯了。 對聯出、對句各分句的最后一字稱“句腳”,也稱“腰眼”,是平仄運用的關鍵所在,一般必須平仄相拗。請看成都武侯祠聯: 勤王事大好兒孫,三世忠貞,史筆猶褒陳庶子出師表驚人文字,千秋涕淚,墨痕同濺岳將軍 上下聯尾字,多為上仄、下平,視為正格。因仄聲字短促有力,平聲字舒緩悠揚,仄聲收上聯,聲調抑而頓,給人以言猶未盡之思;平聲收下聯,聲調揚而舒,令人發余味無窮之感。但有個別的聯不是上仄下平,而是上平下平,或上平下仄或上仄下仄,視為變格。這往往是由于內容所限或是某種需要,多不采用。如成都杜甫草堂聯即上平下平式: 柯如青銅根如石花為四壁船為家 奉節白帝城武侯祠聯,即上仄下仄式: 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與 泰山壺天閣聯為上平下仄: 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造絕頂千重尚多福地 另外,對聯要避免“三同調落腳”,即上聯用三仄聲收尾,下聯三平聲收尾??傊笆妗?、“失對”、“同聲收尾”、“上平下仄收尾”、“三同調落腳”都屬于影響對聯節奏美的失調現象,初學者應該盡量避之。
對聯的平仄怎么分?
以上下聯最后一個字的聲調分,要求上聯是仄聲(漢語拼音的三聲四聲),下聯是平生(一聲二聲)比如:上聯:室雅何須大。大是四聲,為仄下聯:花香不在多。多是一聲,為平大多是這樣的,但是當你在讀名聯的時候也不排除有意外的情況,因為古人分平,上,去,入四聲與現在的一二三四聲是不能完全匹配的希望對你有用
對聯的平仄要求
通俗點和你說吧:古韻是按1234分的,但現在韻律分兩種:一種就是平,一種是仄,古時平律是指:1聲和2聲,仄律是指3聲和4聲?,F在韻律平仄是這樣分的:除1聲是平律外,234聲都是仄律。不知道我說得是不是很白話,呵呵,你應該理解了吧
對聯平仄規則是什么?
對聯平仄規則主要包括上仄下平、平仄相對、不能失替等。上仄下平要求上聯必須以仄聲結尾,下聯則收平聲。平仄相對指的是上聯和下聯的相應位置,平仄要相對。不能失替是指在上聯或者下聯中,必須平仄相間,不能一路平下去。
對聯大概有以下幾條規則:
1、上仄下平
上聯必須以仄聲結尾,下聯則收平聲。這和律詩中中二聯的規則一致。因為仄聲收尾,就等于是個短暫停頓,而平聲收尾,則是告訴讀者這句話說完了。律詩都押平聲韻,所以上句必須的仄尾,下句必須是平聲韻。這是格律的要求,也是對仗的規則。
2、平仄相對
上聯和下聯的相應位置,平仄要相對。舉個例子。上聯是“山色攢文氣”,平仄為“平仄平平仄”,那么下聯“湖光澄讀心”平仄為“平平仄仄平”,這里“讀”是入聲字,發仄音。而“攢”字是多音字,在這里讀“cuan二聲”,是平音,是“聚集”的意思。而“澄”也是個多音字,在這里讀“deng四聲”,是仄音,是“澄清”的意思。而首字“山”和格律詩平仄一樣,可平可仄。所以“山色竄文氣,湖光澄讀心”是完全符合平仄格律的對聯。
3、不能失替
這個是指在上聯或者下聯中,必須平仄相間,不能一路平下去,比如“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這種聯句,雖然上下相對,也符合上仄下平,但是這在格律詩中是“失替”,自然在對聯中也不行。同樣也不能出現孤平,三平尾,這些都是從格律詩規則直接過來的。
4、詞性相同
這一點不是平仄關系,但是也說明一下,就是上下聯相對應位置的詞性是要一致的,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這個是不能亂的?!疤鞂Φ?,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边€有就是上聯和下聯不能重字,但是在單聯中可以,不過上聯的重復字在哪里,下聯對應的位子也要重復字,反正是必須相對。比如“飛雪片片凝瑞,馬蹄聲聲報春”。上聯“片片”,下聯“聲聲”這樣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