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13日晚,法國巴黎發生多起恐怖襲擊事件,造成百余人死亡。事件發生后,法國總統奧朗德表示,13日晚發生在巴黎的襲擊事件是法國“史無前例的恐怖襲擊”,并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隨后,法國方面調動了1500名軍人加強巴黎安保。
在相關專家看來,這起慘劇的背后或許暴露出法國及歐洲地區安保意識與體系方面存在的長期“疏漏”。
“我在歐洲呆過5年。根據我對歐洲的了解,每個國家的安保設防都很薄弱。”長期從事應急管理研究的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二戰以后,在法國像這種劇烈的沖突和攻擊特別少,因此從歷史沿襲和社會心理上看,并沒有設防的需求。
陳安以中法火車進站安檢舉例說,在中國上火車需要過好幾道關,法國卻不是如此。“巴黎從地鐵到鐵路一直都沒有安檢程序,甚至可以直接上火車,然后再檢票。”
承平日久的局面使歐洲學者的應急管理研究變得“無的放矢”。“很多歐洲應急管理領域的學者都在研究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問題,因為歐洲可供研究的事件實在是太少了。”陳安說。
那么,此次事件的發生是否與近期以來的某些活動有關?未來的反恐形勢與策略又將如何發展?
“我并不認為最近有什么刺激到恐怖組織的導火索,這很可能是一種長期積累后的爆發。”陳安認為,恐怖組織之所以選擇法國作為攻擊對象,或許跟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態度與地位有關。“像英法這樣的國家,對于中東的政策是一貫的,其立場必然會引起中東恐怖組織的關注。將其作為攻擊目標,這樣的風險一直都存在。”
陳安進一步指出,隨著近年來歐洲和中東及非洲國家交往的日益增多,大量難民開始涌入歐洲。“恐怖組織趁機混入,用這種方式報復或者引起注意,是有可能的。”
復旦大學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五曉告訴記者,僅今年一年,法國已連續發生多起恐怖襲擊事件。“這些事件為什么發生在法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在陳安看來,近年來恐怖事件發生的頻次總體上相對平穩。“跟過去相比,沒有表現得更劇烈,基本處于均勻分布的狀態。”
然而,反恐局勢出現的一些新變化還是引起了專家的警惕。“比如這次事件,襲擊者沒有提出任何談判條件。而且,目標針對普通民眾,威脅非常大,手法非常極端。”滕五曉說,這種特點是否會成為一種趨勢值得關注。
“恐怖襲擊不同于其他災害事故,有很多規律可以遵循。即便有嚴格的防范,也是防不勝防。”滕五曉指出,此次事件對于國內是有警示意義的,“我們的情報體系和安保體系應該如何構建,需要引發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