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蘆筍的種植方法
蘆筍又名石刁柏、龍須菜,多年生宿根草本,以其豐富的營養價值被列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新源縣從2002年開始小面積試種蘆筍,現已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一、經濟效益 蘆筍一次種植可連續收獲10~15年,在南方全年生長,北方地區冬季進入休眠狀態。蘆筍適應性強,易栽培,對氣溫要求不嚴,冬季地下部分在土壤中能耐-20℃低溫,生長期能耐35~37℃高溫,在栽培中還有用工少、管理方便、產量高等優點。以新源鎮一農戶種植為例,第一年定植投入全部成本為每667平方米800元左右(包括苗、肥料、人工等費用),第二年投入成本降為每667平方米300元左右(主要為肥料、人工等),定植后第二年每667平方米收獲蘆筍25千克,收入200元,第三年每667平方米收獲蘆筍100千克,批發價每千克5元,收入達500元,以后每年投入費用逐年下降,產量逐年提高,最高產量可達1000千克。 二、栽培措施 1.育苗 在我區宜春季育苗,一般在4月上、中旬,苗床施足基肥。蘆筍種子種皮革質化,透水性差,吸水慢,播前用25~30℃的水浸泡2~3天,經催芽后播種。播完覆細土,并蓋草保濕。10~15天開始出苗,育苗用種0.5~1千克/667平方米,育成苗可栽大田0.6~1公頃。 2.選地 蘆筍是多年生宿根作物,一般以土質肥沃、通氣性好、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具有保水保肥性的砂壤土或壤土為最適宜;避免透氣性差的重粘土、耕作層淺、底土堅硬、強酸性或堿性土壤及石礫多的土地,前茬是番茄、甜菜、苜蓿的地塊也不宜種植蘆筍。 3.定植 我區宜在春季定植。綠蘆筍栽植行距為135~150厘米,白蘆筍為取土方便,擴大行距為180厘米,株距均為30厘米,定植溝寬40厘米,溝深25~30厘米,溝內鋪施基肥和復合肥,667平方米施土雜肥3000~4000千克,復合肥30千克,覆土4厘米。將幼苗按株距栽入溝內,覆土3~5厘米,澆透水,待一周緩苗后第二次覆土。 4.田管 蘆筍生長年限長,在第1~2年里應勤中耕、除草、加強肥水,培育健壯植株,使之盡快進入盛產期。 ①施肥 蘆筍對肥料的需求量以氮肥最多,鉀、磷、鈣肥次之。秋季或早春重施優質農家肥1500~2000千克/667平方米;在嫩莖抽出4~5厘米高時,給予足夠的水分和養分,追催芽肥尿素7~10千克/667平方米;采收期追肥2~3次,先重后輕,增施磷鉀肥,配合灌水;采筍結束后每667平方米施有機肥1000千克及尿素15千克,進行復壯;8月施人糞尿;最后一次追肥在霜前2個月結束,以防秋季發新梢。 ②灌水 適時灌水可提高蘆筍產量、品質,采筍期保持土壤持水量為60%~70%,干旱時10~15天灌水一次,越冬前灌足封凍水。 ③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莖枯病、褐斑病、銹病、根腐病等,主要蟲害有斜紋夜蛾、地老虎、金針蟲、蚜蟲、紅蜘蛛等。防治方法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5333161:冬季加強清園、防澇,防止株叢過密等;藥劑防治可噴1∶1∶300波爾多液、甲基托布津、多菌靈、敵銹鈉、農抗等,7~10天一次,連續2~3次;蟲害的防治主要為誘殺成蟲,可選用敵百蟲、百菌清、溴氰菊酯、滅蚜松、速滅殺丁等防治。 5.采收 蘆筍一般在栽植第3~4年才開始采收,采收期為60~80天。綠蘆筍幼莖在25厘米左右可采收,白蘆筍幼莖在18厘米左右采收。每天早晨采收一次,氣溫高時每天早、晚各采收一次。
蘆筍怎么種植
蘆筍以嫩莖作蔬菜食用,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糖類、皂甙等物質,是目前世界公認的優質保健食品。 1蘆筍品種 據富陽市18年蘆筍生產實踐表明,“UCl57"、“UC800"兩個蘆筍品種較適宜生長,長勢旺盛,嫩莖粗壯均勻,筍尖鱗片抱合緊密不易散頭,商品率高,目前種植面積10000畝以上。 2播種育苗 2.1播期在我市可按春、夏、秋三期播種,尤以春季4月上旬播種最佳。畝用蘆筍種子50g。 2.2催芽蘆筍種子殼較厚、有蠟質層,應用沙在清水中搓洗,除去蠟質,用25~3012溫水浸種48~72小時,每天換水一次,浸后瀝干,用多層紗布或濕紙包好在25~3012溫度下保溫保濕催芽,待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 2.3育苗選用砂質土壤或菜園土作苗床,每畝大田做苗床50m2,用有機肥180kg,磷肥2kg,鉀肥2kg,混合均勻后撒施于表面,然后翻耕入土、耙細。土壤消毒用40%蘆筍青粉劑兌水600倍45kg澆灑。苗床做成寬1.2m、高15~20cm的畦,在床面與畦垂直方用3~4cm粗木棍每隔20cm壓一條播種溝,溝深2~3cm,在溝內每隔8~10cm播一顆種子,后蓋0.5~0.8cm的焦泥灰,播后在苗床上覆蓋一層薄稻草,再用40%蘆筍青粉劑兌水700倍澆灑。春季苗床要用薄膜小拱棚保溫,當20%的幼苗出土時揭掉覆蓋稻草。小拱棚育苗要及時注意氣溫變化,在晴天棚內溫度超過3012時,要迅速通風換氣;當氣溫穩定在20~30℃時,可揭去小拱棚薄膜。苗高在10cm時及時中耕鋤草,施追肥,每隔10天施一次40%蘆筍青粉劑兌水600倍加10~20%的人糞尿混合液澆施。春播苗齡應控制在45-60天,及時移栽。 3整地移栽 3.1整地蘆筍生長適于土層深厚、疏松、富含有機質、排灌良好的培泥沙田。移栽前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4000l‘g,深翻入土,用拖拉機旋耕耙細,平整土地,開好定植溝,溝距1.5~1.6m,溝寬40cm,溝深30~40cna,溝內畝施有機肥1500kg,磷肥50kg,鉀肥25kg,人糞1000kg,摻入40%蘆筍青粉劑0.75kg,施于溝內,上面覆蓋一層松土,使溝面與畦面相平。3.2移栽定植選陰天或晴天下午3時后移栽,移苗時盡量少傷根,帶土移栽,按苗大小分級定植于溝內,移栽密度株距30cm,畝移栽1200株左右。移栽時將苗根與土輕輕壓實,每株澆清水糞O.5kg后再蓋上松土3~5cm即可。定植后每隔5~7天畝施清水糞500kg,隔10~15天培土一次,每次2~3cm,結合中耕鋤草,每隔20天左右畝施復合肥5~8kg,每隔7~lO天,用40%蘆筍青粉劑兌水600倍噴于植株莖葉,以防治莖枯病。新栽蘆筍莖稈較細,要適時搭架用尼龍繩固定莖稈,及時疏枝有利通風透光。并做好抗旱排澇工作。進入9月中旬,每棵盤保留健壯、分布均勻的莖株10~15根,多余的嫩莖可拔去。4蘆筍母莖的留養 經長期試驗,證明采用一年二次留母莖栽培法是蘆筍獲得高產的有效途徑。每年3月開始,陸續有春蘆筍嫩莖出土,即可采收。在4月上中旬選無病斑、健壯、莖粗1.0cm以上蘆筍留養母莖,春季每棵盤二年生蘆筍留母莖2~3根,3~4年生蘆筍留母莖5~8根。秋季每棵盤留養母莖15~25根,母莖留養后及時搭架用尼龍繩固定,母莖植株高達1.2~1.5m時及時打頂。 5施肥 據我們多年蘆筍栽培經驗,蘆筍整個生育期采用冬肥足、春肥控、夏肥重、秋肥補的施肥原則。蘆筍生長需要大量有機肥料,使土質疏松肥沃,有利于地下根系的伸展。每年5月下旬畝施有機肥10001500kg,9月中下旬畝施有機肥2000~3000kg,沿植株根部15-20cm,挖深8~12cm的溝施入,并覆土。在整個蘆筍生長過程中一般每年施追肥12次,以有機復合肥為佳(N+P2 05+K20≥16%、有機質≥25%)。成年蘆筍年畝用量300~400kg,若是用高濃度復合肥(N+P2 05十K20≥45%),畝用量為150~200kg。蘆筍對養分吸收以鉀為最多,其次是氮、磷。氮肥施用要適量,還要施用適量的鈣、鎂、鋅、硼以及硅元素。 6蘆筍病蟲害的防治 6.1蘆筍莖枯病 莖枯病發生于蘆筍母莖留養生長時期,據我市多年藥劑防治篩選,40%蘆筍青粉劑對防治莖枯病效果較好;其次是1%多抗靈;再次是80%豐收可濕性粉劑;其他可用1000萬單位的農用鍵霉素粉劑;用50%多菌靈和70%代森錳鋅混合防治,效果也不錯。6.2防治方法在春秋留養母莖期間,當蘆筍生長高度達5cm以上時,則用40%蘆筍青粉劑加少量農用鏈霉素兌水50倍自下而上用毛筆涂刷,每隔一天涂母莖一次,直至主稈分枝;在母莖分枝放葉后用40%蘆筍青粉劑加農用鏈霉素兌水400~600倍全枝噴施,前期每隔4~5天,中期每隔7~10天,后期每隔10~15天噴一次,直到母莖開始衰老時停止噴藥。若發現母莖群體中有患莖枯病的植株,應剪去病株,及時用藥防治,整株發病應及時拔掉燒毀。11月底到12月上旬當母莖枯萎后,即可部分割除,并清理殘枝葉,移出蘆筍田集中燒毀。然后在蘆筍根都扒開土層2~3cm,用40%蘆筍青粉劑兌水600倍,每畝用藥液600kg澆于根基部消毒越冬。6.3蟲害在蘆筍整個生長過程中,蚜蟲、斜紋夜蛾、甜菜夜蛾、薊馬等害蟲危害蘆筍莖葉。在5~9月對夜蛾和薊馬等害蟲可用5%抑太保乳油1500~3000倍或用10%萬能粉可濕性粉劑1000倍噴施,均可有效殺死害蟲。 7蘆筍塑料大棚栽培 大棚栽培蘆筍可使春筍從4月初提早至2~3月采收,且可使春季母莖留養提早,同時夏筍采收相應提前,延長采收期,增加產量。大棚栽培選擇三年生以上高產田塊,12月底至1月上旬搭棚.竹棚、鋼管棚均可。大棚寬6m,高1.5~1.8m,大棚內邊畦加蓋小拱棚,保持棚內溫度均衡,中午溫度高于30"C時。應及時通風防止高溫燒筍。大棚蘆筍春季母莖提前于4月初留養,母莖留養后,中午溫度超過30℃時拉開兩端薄膜進行通風降溫,碰到低溫及時封膜保溫。當母莖分枝放葉后,氣溫已正常,可拆除大棚采用常規的田間管理。
蘆筍種子怎么種
展開全部1、浸種72小時2、30攝氏度催芽10~20天3、1粒1穴播種4、定植,株行距:30*150厘米
蘆筍怎么種?在網上買的種子,說是能在陽臺上種,我該怎么種?有什么注意事項?
種蘆筍最好是沙壤土。要排水好。如果符合這兩個條件可以種。當然沒有這兩個條件你可以去運些沙泥來。不過一定要坐好排水哦,蘆筍怕水淹的。買回來種子,在冰箱里冷藏格醒種。再把種子在水里泡下,用紗布包好放陰涼的地方,發芽了就可以種下去了。不過最好是買蘆筍苗。吧地細耕了,做好畦,挖好孔,在每個孔麗施一把磷肥,吧磷肥和泥土攪勻了,就可以種了,種下以后澆穩苗水。
如何采用大棚種植蘆筍
一、品種選擇。蘆筍是多年生植物,一次種植可以連續收獲15年以上,因此選擇高產、優質、抗病強的優良品種非常重要。目前比較好的品種有:蘆筍王子F1、88-5改良系、2000-X、格蘭德等雜交品種。國外引進的UC800、UC157F2等,都是國外早已被淘汰的常規種和二代種,產量低、抗病力差,不應再使用。二、育苗時間。北方地區蘆筍3-10月份均可露地育苗,有大棚的冬季也可以育苗,南方地區周年均可以育苗。三、浸種催芽。蘆筍種子外有一層堅硬的蠟質,因此播種前必須進行浸種。浸種前先用清水將種子漂洗,漂去秕種和蟲蛀種,再用50%的多菌靈300倍液浸泡殺菌12小時。然后,春季用30-35℃的溫水浸泡2-3天(夏、秋育苗用冷的井水浸泡),倒掉水后,再用濕毛巾將種子蓋上催芽,每天用清水沖洗種子一次避免悶種,等種子有10%左右露白后即可播種。四、播種方法。選擇肥沃的沙壤土整畦,每50克種子選用10平方米育苗畦即可,先灌足底水,按行株距10厘米畫線,單籽點播在中央,上面覆蓋2厘米厚的過篩細土。⑴早春育苗:點種后即用小拱膜(寬90-120厘米,高50-80厘米)覆蓋,畦面上撒辛硫磷顆粒劑藥餌少量,以防螻蛄等地下害蟲。拱棚內控制溫度在白天25-30℃,夜間15-18℃。溫度超過32℃時要及時揭開兩端的膜通風煉苗。當小苗長出三個以上地上莖時(出土后60天左右),即可移栽。⑵夏季育苗:由于夏季溫度比較高,除了用冷的井水浸種外,苗畦還要充分澆足底水,點種后及時覆土,上面蓋上濕草苫或者麥草,用冷水潑濕麥草,發現麥草和地面干燥,及時噴水保濕。出苗后在傍晚撤掉覆蓋物。⑶秋季育苗:浸種、下種與夏季相同。后期為了讓幼苗延長生長時間,降溫前可采用與早春一樣的小拱棚保護,以延長生長期,培育大苗、壯苗,確保安全越冬。五、移栽定植。蘆筍以6-7月移栽為佳,因為這樣田間管理時間短,當年春節前后就可采收,見效快。也可移栽上一年的苗,這種苗大、苗齡長,比當年春育的苗產量高。大棚蘆筍采用東西方向留棚,南北方向栽植,行距120厘米,株距25厘米,每行栽36棵。為保證當年春節采筍,夏秋季節應加強肥水管理。⑴挖定植溝:在經過深翻整平的地面上,南北行向,按120厘米的行距打好直線,沿直線挖定植溝,溝寬40厘米,溝深40-50厘米。⑵施肥填溝:將每畝5000公斤的土雜肥和50公斤復合肥拌土填入溝內。⑶起苗定植:起苗前苗畦 先澆一遍水,沿筍苗行間用鐵鍬分割成方塊,帶土將苗起出,南北行栽培的,把小苗最細小的一個莖朝北方向,按25厘米株距植于溝中,筍苗鱗莖盤低于地平面13厘米,然后澆水使其自然踏實,等水滲下后,適時松土保墑。六、夏季管理。為加速蘆筍生長,7月中旬-8月中旬,每畝追施30公斤復合肥,追肥后及時澆水。雨季應加強病蟲害的防治。遇到種植更多方面的問題,可以在云種養平臺咨詢專家,它是全球最大的農技問答網站。里面集合了數萬名種植和養殖方面的專家,提出的每一個問題2分鐘內就會得到回復。七、清園。11月澆一遍透水,過幾天后將干枯的地上莖拔掉清園。八、扣棚。采用單坡式大拱棚,北坡圍上玉米秸稈等覆蓋物,棚上覆蓋草苫。棚內每行撐70厘米高的小拱棚。九、采收。根據溫度及生長情況,在春節前蘆筍長到20-25厘米時,沿地面采收上市。第一年筍田采收一個月后(269平方米棚約采收350公斤)停止,讓母莖生長。6-7月,再采收一個月的夏筍。